山東省臨沭縣肥料龍頭企業金正大集團日前與貴州省甕安縣簽訂磷資源循環經濟產業園項目合作協議,計劃斥資59.6億元在甕安縣建設磷資源循環經濟產業園項目;該縣另一家肥料骨干企業史丹利集團近期也與河南省寧陵縣人民政府簽訂了《投資協議書》,擬在河南省寧陵縣產業集聚區投入2億元建設新型化肥公司。這是該縣肥料企業積極實施“外引內聯”發展戰略的又一“力”證。
金正大和史丹利集團總部均坐落在“中國優質化肥生產基地”的山東省臨沭縣。該縣地處山東省沂蒙革命老區臨沂市東南角,既沒有原料優勢,亦沒有交通優勢,也沒有地理優勢,但該縣因勢利導,為把復合肥這一品變為一業,把一業膨脹為一個具有優勢互補的產業集群,堅持一手抓監管、提質量、創品牌,一手抓扶持、擴規模、促發展,使復合肥產業集群發展駛入了快車道,不僅形成了全國最大的優質化肥生產基地(年生產規模1000萬噸),復合肥市場占有率占全國總量的30%,在產量上形成了規模效應,在技術上也占據了中國肥料產業的領軍位置。該縣建立了代表中國新型化肥技術研發最高水平的——國家緩控釋肥料工程技術中心,建成亞洲第一條高塔造粒復合肥生產線,形成全球最大的緩控釋肥生產基地,并且形成了金正大、史丹利等全國化肥行業的領軍企業。
臨沭“肥業”興起之初,在縣委、縣府以及肥料整合提升辦公室等相關部門的“牽線搭橋”下,金正大、史丹利、金沂蒙、邁金農、春雨肥業、富士化肥等10余家知名肥料企業先后與中國農科院、清華大學、山東農業大學等20多個科研單位和著名院校建立技術合作關系,聯合攻關,相繼研發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控釋肥、生物有機肥、塔式熔體造粒復合肥等六大系列800多種節能、環保型產品,較好地滿足了不同地域、不同季節、不同農作物的需求。其中50余個項目獲得省級以上科技進步獎和星火獎,130余項技術獲得國家專利。在各類專家的指導和帶動下,臨沭肥料企業逐步培養了一大批高層次的科研人員。據不完全統計,僅碩士研究生以上學歷人才就已經超過200人。金正大、史丹利、金沂蒙等企業建立了國家和省級技術研發中心,金正大還建立了博士后工作站。
隨著肥料企業的快速發展,原料、交通和地理劣勢帶來的不良影響日趨突出。為此,該縣鼓勵肥料企業“走出去”異地求發展,到有原料優勢、交通優勢和市場優勢的地區興建“分廠”,把“三無”劣勢轉換成“三有”優勢,不僅緩解了企業的發展“壓力”,也為其它地區的經濟振興帶來了“活力”,實現了雙贏乃至多贏。
據記者深入了解,金正大集團目前產品所需原材料全部依賴于外購,“原材料”已成為制約企業進一步發展的瓶頸,只有整合上游資源為我所用才是金正大賴以生存和持續發展的基礎。為此,金正大自去年上市以來,借助資本市場提供的強大融資平臺,開始向上游資源和下游渠道進行整“活”。 金正大通過建設磷資源循環經濟產業園項目,充分利用貴州省甕安縣豐富的磷礦等資源優勢,向上游延伸并加快化肥“產業鏈”的整合,一方面可降低公司原材料的對外依賴,同時可減少運輸半徑,降低高額的運輸成本,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提高產品的成本優勢增強抗風險能力,從而在競爭日益激烈的肥料市場競爭中掌握主動權。
史丹利集團負責人向記者介紹,投入2億元入主“平原”建設新型化肥公司,大力發展復合肥及其它新型肥料產業,是史丹利集團為搶占市場斥巨資先后在吉林經濟技術開發區、廣西貴港等地建成投產200余萬噸復合肥項目后的又一“大手筆”力作。東北地區復合肥用量占全國總量的17%,占據了吉林,就能夠發揮進軍東北的“橋頭堡”作用。史丹利公司在吉林建廠布局是中國肥業的一次“遼沈戰役”。史丹利集團的“華南戰役”落點廣西貴港更具有極其重要的戰略意義。貴港地處珠三角、北部灣經濟帶、大西南經濟帶的地理中心交通便利區位優勢明顯投資環境十分優越。貴港基地60萬噸復合肥項目擁有高塔熔體造粒和滾筒造粒兩種成品技術可針對華南、西南乃至中南地區的不同市場需求提供優質產品承擔起史丹利公司輻射華南市場爭并爭當行業“老大”的責任。另外,史丹利公司選擇經濟活力最旺盛的廣西貴港作為突破口不僅著眼于國內市場而且還將搭建史丹利產品走向國際的紐帶。目前國內復合肥出口最旺盛區域就是東南亞等地而廣西擁有與東盟10國的良好貿易往來,選擇貴港地區建廠,市場前景廣闊。
“引進來”求發展,“走出去”促發展。2010年臨沭縣全縣規模以上肥料企業共實現銷售收入116億元、利稅8.2億元。今年上半年累計完成產值71億元,同比增長25%;實現銷售收入70億元,同比增長34%; 實現利稅4.8億元,同比增長30%,各項經濟技術指標均創歷史新高。